仪征技师学院
2016年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1.学院情况
1.1.学院概况
仪征技师学院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江苏省县域内第一所公办技师学院,以培养社会紧缺的技师、高级技工等高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性职业院校,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2010年10月,仪征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滨江新城科教产业园建设一个集人文型、科技型、生态型和智能化的新校园,总投资约5亿元,一期工程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达12.4万平方米,新校区于2014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学院固定资产总值近6亿元。
1.2学生情况
学院除了招收初中起点的毕业生外,还招收高职技起点的学生。近几年学院拓宽了招生市场,除了招收本地学生外,还积极拓展西部地区的生源,扩大招生影响,充分利用学院的办学优质资源,为响应国家支持西部地区的号召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目前招生比较稳定,每年的招生数基本持平。2016年度学院招收初中起点的学生1007人,其中3年制学生 608人,5年制学生(3+2)399人;招收高职技起点的学生622人。目前在校生达4339人,当年毕业生达1946人。学院中专(中技)学生达2964人,高技学生达1375人。学生的稳定性较好,每年的学生流失率较低,均控制在2-3%以内。
2016年招生工作圆满完整任务,上报新生学籍数1630人,其中新招人数1000人,与上一年度招生情况相比基本持平。
1.3教师队伍
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截止2016年10月底,学院在校生数为4339人,教职员工近500人,专任教师396人,生师比为8. 6:1;双师型教师157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39,6%;兼职教师(含外聘)74人,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18.7%;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359人,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专任教师比例为90.7%;专任老师硕士以上学历73人,专任老师硕士以上学历占专任教师比例为18.4%;专任教师高级职称以上有121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例30.6%。
1.4设施设备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生均值(万) 1.56;生均实训实习工位数1.1;生均纸质图书统计表5.04(册)。三项数值与上一年度相比的变化情况:新增仪器设备值120万,新增图书935册。
2.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
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学院在教学计划中一直开设德育、政治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每天都有晨会或者晨练,每周都有特色班会或者主题班会观摩,学生的思想状况稳定,学生在校表现保持低违纪,零犯罪。
其中文化课合格率为93.3%,专业技能合格率达98.5%,学生体质测评合格率为91%,毕业生就业率达98%,毕业率达100%。2015年学生体质测评合格率为91%,2016年学生的毕业率为100%,毕业生就业率达98%,
2.2在校体验
为了配合素质化教育,进行了理论学习满意度、专业学习满意度、实习实训满意度等调查,本次调研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调研对象以一、二年级在校学生为主。总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9份,回收率为96%。具体情况如下:理论学习满意度达96.8%,专业学习满意度达94.3%,实习实训满意度达97.1%,校园文化和社团满意度达98%,生活满意度达98%,校园安全满意度达95%,毕业生对学院满意度达97%。2.3资助情况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在上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指导下,学院积极配合,规范管理,有序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一是健全组织机构,管理学生资助。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制定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职责,安排财务人员具体负责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二是严格申报程序,坚持公平、公开的原则。三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校网、家校通、学生集会、家长会、宣传栏等不同形式,宣传国家出台的各项资助政策,做到国家资助政策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四是明确资助发放方式。为确保学生资助资金按政策按时、足额、准确发放,上级资金拨付到学院后,及时规范组织发放。
2016上半年学生资助发放总金额为581000元,中职劳动系统资助贫困学生102人(1000元/人),金额102000元;中职教育系统资助贫困学生95人(1000元/人),金额95000元;国家助学金贫困生201人(1500元/人),金额301500;国家励志奖学金发放33人(2500元/人),金额82500元。
2.4就业质量
随着仪征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2016年应推荐就业人数1210人,除去本院“自转”升学165人以外,经学院推荐和自主择业的人数达104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9%,其中对口专业就业率达75%,初次就业起薪平均达到(5天八小时)2500----3000元/每月。由于落户企业相继增多,相比上一年度就业情况呈现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
2016年学院“单招高考”创近年来最好成绩,参考人数185人,100%升入高等教育。其中33人达本科线,较上一年上升6.7个百分点。
2.5职业发展
2016年在顶岗实习学生中分层分类开设《职业指导》讲座近60场,涉及《职业核心能力》、《求职技巧》、《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企业前沿管理》《创新创业》等内容,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提升步入职场的适应能力。同时70%的班级开展第二、第三专业技能提升工作,形成一专多能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2016年顶岗学生在校创业项目达4个。
3.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动态调整
为了培养出企业所需求的人才,我们积极调研仪征市及周边企业,通过对企业一线技术主管和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以问卷调查、座谈会的方式为主,了解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通过对上海大众仪征分公司、北汽(镇江有限公司)、延峰江森、延峰彼欧、上海广盟电气、仪征双环活塞环有限公司等企业从企业人才构成、自动化专业岗位需求、工业机器人应用需求的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总体要求和短缺人才,新增了工业机器人专业。
结合中职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不确定性,笼统的专业设置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要求,必须结合地方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做出相应调整细化,方能显专业学生特色。学院结合课程改革小组以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调研及企业需求调研,对拟定的各大专业群进行了细分,在原有传统专业基础上,开设了汽车装饰与美容、汽车营销及技术服务、智能楼宇、电子商务、物流等专业方向。
3.2教育教学改革
学院严格按照江苏省职业学院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学生按照2.5(4.5)+0.5 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学生校外顶岗时间不超过0.5年。专业基础课、公共选修课、核心专业课、专业拓展课,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比例接近达到1:1,核心专业课采用一体化项目教学,在新生中开设工匠精神课程教学。
学院十分重视专业和学科建设,制定了仪征技师学院专业(学科)带头人评选、管理办法,对重点学科和课程都按要求配备了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符合江苏省技工院校名牌教师标准。学院立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坚持专业设置规范化;坚持以适应地方企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目前开设的专业有: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机电一体化、动漫制作、汽车装配与维修、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电工电子、酒店管理等;常设技师专业有:机电一体化、机械加工及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学院积极参与实施全国“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训工程,从2003年开始学院连续八年培养高级技工和技师,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
学院按照部颁指导性教学计划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对高技能人才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三个零距离,即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零距离;文化专业课程为技能服务零距离;学生职业能力与工作岗位要求零距离,对准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了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按要求报扬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研室备案。
随着学院教学软硬件条件的改善的同时,学院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行动导向一体化教学(六步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案例式教学和模拟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除此之外,考试改革、加强实践环节和结合科研促进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与国外汽车行会的考证合作,大力改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成效,通过通过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建立,实现情境教学与企业生产教学无缝对接。
教材选用时依据教学计划和大纲,选用较为符合教学实际的教材,主要包括江苏教育出版社、劳动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部分高校出版社的教材。结合职业岗位和能力本位特点,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汲取企业岗位能力模型,开发了《汽车机电维修》《汽车涂装工艺》《汽车维修企业管理》《汽车电气》等系列校本教材。
近年来,学院全面推行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通过德国“双元制”模式,积极探索汽车机电师IHK、德国机电满师、德国诺浩(F+U)HWK课程体系,加大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投资力度,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新的教学理念,改革“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探索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并积极探索和灵活运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行动导向等先进教学方法,在相关课程教学中均有很好的体现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冠名班”试点模式,全面实施校企融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
学院与地方支柱产业上海大众五厂订单培养“上海大众总装返修冠名班”,同时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德国汉诺威中国中心合作办学,面向高中毕业生,开办了“德国汽车机电师IHK技师班”和“德国汽车机电满师工班”;2014年,与德国F+U学院、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合作,面向初中毕业生招收“汽车检测(中德诺浩汽车机电诊断与维修技师方向)”“汽车营销(中德诺浩汽车机电服务与营销师方向)”的五年制学生;2016年,与德国下萨克森州费西塔机动车行会合作,启动“3+1+2”(3年国内满师教育、1年德国实习、2年德国技术学院留学)的特色留学项目等。所有中德合作项目均需要考核国内技能等级证书和德国行会证书,开设德语课程,进行定期的工学交替“双元制”轮岗实习模式,优秀学员有国外实习和留学的机会。
3.3教师培养培训
为提升学院教师教学能力,推进教师培训工作制度化,满足教师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形成从教师入校教育、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教学名师培养一条龙培养制度,教研室会同各系(部)教务科协同开展教师教学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工作,并搭建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三级平台,保证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有效进行。
3.1.1充分利用校内培养培训平台
一是以老带新,“结对子”分层培养青年教师。新老教师“结对子”签订师徒协议,实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帮互学,相得益彰,取长补短”,促使青年教师早日成为骨干并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是组织学院业务学习,建设学习型组织。学院每学期初制定全校性的业务学习计划,采取系部自定内容和教研室指定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举办校内外名家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以教育教学前沿理论,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同时学院还组织所有接受国外培训、国内国家级进修的教师学成归来后面向全体教师进行学习体会交流和学习成果分享。2016年组织了3名出国培训教师和2名省级培训教师进行学习成果分享。
三是开展教学研讨,共享教育教学经验。开展教学研讨是学院教师业务管理的一项常规化活动,2016年两个学期学院根据课程开设情况,共组建了112个集体备课组,开设院内公开课84节。通过教学研讨、示范课观摩、教学案例分析等,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集中教师智慧,从学术角度探讨有关教育教学改革问题之道,促进教师共享教学经验和理念,引导教师发展教学技能,追求卓越教学。
四是鼓励教师参与各类竞赛,提升教师技能。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由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教学竞赛,同时每年教研室牵头组织开展全校性教师说课竞赛和微课大赛,以此选拨教师参加省、市竞赛。2016年学院教师参加省和扬州市教学能力大赛,在项目二课堂教学大赛中2人获省三等奖,3人获扬州市二等奖,在项目四微课设计与应用大赛中,曹国锋、王乐军获省二等奖,陈波获省三等奖,同时2人获扬州市二等奖,5人获扬州市三等奖。
五是发挥学科带头人引领作用,加快培养教学骨干。学院充分认识到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的作用,以“定向定点培养,课题加压,专业引领”为举措,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掌握中职课程开发技术,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教科研、产学研方面有丰硕成果学科带头人队伍。同时,学院着力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引领的,以骨干教师为支撑的教师队伍。通过教师申报,再进行业务能力考核评选,确定各专业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及专家指导等途径使骨干教师加快成长。2016年,在技工院校系统评选中,学院刘静老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张卫、秦功慧、谢在林等3名教师被评为省级专业带头人,陈广兵等2名教师被评为扬州市级教学名师,吴怡欣等4名教师被评为扬州市级专业带头人;在扬州市教育系统第七批骨干教师评选中,陈恩平等4人被评为扬州市学科带头人,张永亮等7人被评为中青年教学骨干,高飞等9人被评为教学能手。
3.2.2搭建企业实践平台
针对学院教师对企业对生产技术、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欠缺,根据江苏省、扬州市文件要求,2016年,学院积极开展“百名教师下百企”活动,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利用寒署假深入企业下厂实习锻炼,及时掌握新技术、新工艺,跟踪行业企业发展前沿,更新专业知识,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
3.3.3借力国内外师资培训基地平台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院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学院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职称和技能等级。鼓励广大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有针对性地选派专业教师前往国内外有关师资培训基地,接受专业课程建设、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的培训。截止2016年10月底学院有79人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已有52人取得研究生学历,6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2016年共选派陈恩平、陈隶源两位教师赴美国和英国进修,有5人参加国家级培训,74人次参加省级培训。
3.4规范管理情况
3.4.1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一是制定教学计划、编制教学大纲、按进度计划进行教学。在明确学院专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总体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按照专业教学计划意见和要求,认真制订各专业实施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严格按实施教学计划执行,实施计划的总体调整度不超过计划的15%。每学期开学初,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计划的要求,认真填写教学授课进度计划,系(部)于学期初、期中、期末对教师的授课进度计划、教案等进行认真审查和检查,同时督促教师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
二是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教务处及系部能及时准确按学院要求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从理论实习教学安排、教学任务通知书下达、任课教师安排、到教学进程表、课程表、晚自习辅导安排表等的编制,都能做到及时、准确。各系(部)每周对教学日志的填写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确保学院教学秩序的正常。教务处认真负责好教师课时统计、学生考试及补考等各项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三是加强教学督导。每学期开学初,由分管领导带队对各班级开学第一节课教师到岗、学生报道、教材发放、教师备课等情况进行抽查,并对检查情况进行了通报。在期中、期末考试前后通过学生书面评教、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开展学生评教工作,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和意见。每天安排两名督导室人员对理论课堂及实践教学课堂进行日常督导巡查,总计听课128节,共开展教学资料的集中检查6次,教学秩序的集中检查48次,实训车间6S检查26次,发布教学督导情况通报16次,为稳定教学秩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是加强教学检查。由督导室牵头、各系(部)自查、领导抽查等方式开展各种教学检查,通过加强教学检查,无重大教学事故发生,教学秩序明显好转。
五是制定学院公开课和听课计划,开展听课交流。为了加强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有序开展,教研室在学期开学初负责制定了学院教学公开课计划和听课计划。听课后能与教师进行交流,这样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是推行考教分离。根据学院教学改革的要求,在考试形式上进行了改革,一是多门课程实现考教分离:第一学期主要是文化课程统考;第二学期主要是专业课程统考;二是分教室考试,一个班分成两个考场,考试实现小班化,通过考试形式的改革,以更好地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和真实性,考试结果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3.4.2学生管理
学院注重学生的常规管理,引进现代企业“6S”管理理念,通过模拟管理、氛围、文化等,把“企业化”管理贯穿到学生的行为习惯、组织纪律、文明礼貌、人际交往等各个层面,以此带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同时实行多种学生管理机制,如学生轮值、就业通行证制度,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通过各种活动,如对新生进行为期10天的入学教育、邀请公检法等部门做法制讲座、召开家长会,实现家校合力,共同教育学生,提升其思想品德素养,激发学生生活的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规范学生言行。
3.4.3财务管理
学院严格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合理安排收支预算,加强预算决算管理,最大限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日常财务收支管理,积极开源节流,多渠道筹措资金,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使各项收支的安排使用既满足事业发展需要,又符合财政政策要求,保证了学院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今年出台了《仪征技师学院内部控制工作方案》,对推进学院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加强财务风险防控有重要作用。
3.4.4后勤及安全管理
一是做好校园安全保卫工作。要求物业公司严格进出校门管理,加强车辆登记管理,密集昼夜巡逻、配合学工处定期组织安全教育工作或活动,定期进行校园安全检查,全年校园无重大安全事故,无刑事犯罪案件。
二是做好食堂监督、管理工作。做好食品安全卫生日常检查管理工作,定期召开经营户负责人培训会议,时常邀请市和新城市场监督管理局专家来校指导工作,加强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做好食堂内部结构的升级改造,每月举行一次经营户优质服务评批考核,维护好一卡通系统,保证校园卡的正常使用,做好餐厅的日常保洁、餐具的清洗和消毒发放工作。每月举行的学生满意度调查中,学生对后勤满意度都能达到98%以上。
三是做好物品采购工作。认真执行学院物资采购制度,严格招投标程序,严把物品质量关,保证日用品和实习耗材的正常供应。为保证此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后勤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对关键性岗位采用轮岗制,每两年轮岗一次。
四是认真做好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养护工作。做好与物业公司的对接工作,本着“勤检查,多碰头,多要求,少盲区”的工作原则,努力保证校园的整洁干净。此外,后勤还组织勤杂人员每个季度进行一次绿化养护,使校园既整洁又美观。
五是做好水电等的日常维修工作。严格维修程序,加大检查力度,强调维修应及时高效,既强调维修手续的齐备,又区分维修的紧急程度,做到急事及时办,大事尽快办,在尽量的保证日常教学和办公需要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维修运营成本。
六是认真做好部门全体人员的培训工作。注重部门内部培训,每月召开一次培训会议,小结上个月的工作完成情况,总结经验,共同商量下个月的工作计划,划出工作的重点;注重和谐工作关系、和谐同事关系的建立,开会既谈工作,也关心部门教工的生活,使大家能够快乐的工作,进而达到提高部门工作效率的目的。
3.4. 5科研管理
学院高度重视教科研管理,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创新教育等工作,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学院引导教师根据工作中困惑积极开展校本课题研究,解决工作中难题,鼓励教师申报省、市级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教研室制定了《仪征技师学院教科研工作管理办法》《仪征技师学院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使得教科研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为全面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学院共有5个省级课题结题,3个正在研究中的省市规划课题正常运行,13个年度校本课题圆满完成研究任务,正式出版教材2部。同时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工作,出台了《仪征技师学院创新工作方案》,依托学院现有的实训中心、示范专业、科创工作室,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资源共享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强化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推动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大赛,在2016年第七届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中学院曹国锋、孙龙高老师指导的创新作品《蔬菜种子异形丸类化设备》获得一等奖。
3.4. 6信息化水平
学院是国示范建设首批单位,学院领导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以高标准开展新校区的信息化建设。把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作为学院发展的关键基础和战略支撑,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人员技术培训和管理系统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发展。
在硬件方面:一是投资了135.8万元用于新校区综合布线系统,实现了楼宇之间全光纤接入,投资了133.21万元用于网络核心交换、汇聚交换、网络安全和网络行为控制管理设备,校园广播和校园安防系统也分别投资了80.5万元和103.98万元;二是引入社会力量支持学院发展,和网络运营商合作把社会资金注入到信息化发展中,目前校园无线WIFI由仪征移动公司免费承建,总投资金额240万元,实现了校园内所有区域无线网络覆盖;校园“一卡通”系统由仪征电信公司免费承建,投资金额188万元,目前已投入使用,部分扩展功能正在完善。三是学院现有教学用电脑达1000多台,网络机房22个,其中基础教学15个,电子商务实训室、动漫实训室、网络安全实训室、化工仿真实训室和数控仿真实训室各1个,CAD/CAM实训室2个。生机比达到5:1。教师办公用电脑达到1:1。四是学院近期刚刚投入120万元招标成功了107套多媒体投影设备,设备到位后将会把所有教室装备成多媒体教室;此外在建的综合楼目前正在出方案,将建设12个电子阅览室。
在软件环境建设方面。一是学院成立了信息化办公室,主要负责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和新校区的弱电建设,信息化办公室不仅有具体人员的分工,还把各职能处室的信息员加入到信息办中,主要协助学院信息化中软件、硬件建设的沟通,交流。二是建成校园网及各类专题网站,学院除建有仪征技师学院门户网站外,先后还建立了“群众路线专题网” “争创江苏省文明单位”“国示范建设专题网”“微课网”“中德诺皓”等多个专题网站,已成为学院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三是学院早在08年初由南京苏亚星网络公司开发了校园OA管理平台,在国示范项目建设中,学院还建设了国示范数字化平台,将师生的教学和管理纳入数字化平台,实面了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了国示范协作开发核心课程数字资源中心,目前已完成了三期培训。
3.5德育工作情况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工作日程,号召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群策群力,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智慧。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创建活动,并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使校园文化创建工作“声”“色”并进。拍摄了学院形象宣传片,设计制作了全新的宣传画册,对图文信息综合楼室内进行文化标示设计布置。并在实验室、车间、食堂、教室、楼道墙壁悬挂张贴名人画像、名言警句,使学生时刻受感染、受启发、受激励。设立了文化长廊,张贴的各类图文并茂的文化信息,设置LED高清大屏幕,用于音视频及文本宣传,丰富了宣传方式。创办校园内部刊物《仪征技师学院报》、校园电视台、广播台和微信平台等,传递最新信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同时,学院在确保日常教学不受冲击的前提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一系列文体活动。每周组织学生开展足球、篮球、羽毛球、兵乓球等体育比赛。学院还组建了音乐社团、摄影社团、跆拳道社团等18个学生社团。学生社团通过经常开展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为丰富校园生活、倡导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服务。
学院开展了“以德育建设为核心,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的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方面,聘请优秀毕业生举办就业成功教育讲座。对学生广泛开展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卫生习惯和爱护公物习惯。开展了“弘扬工匠精神”系列教育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明优势、知奋进、察不足、强自信的思想观念。在教职工方面,结合着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广大教职工观看教学录像、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制作德育课件,培养了广大教职工的团队精神、爱岗敬业精神,提升了广大教职工的业务素养。
学院目前形成的品牌活动有:“青春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迎新生文艺汇演、纪念“一二九”合唱比赛等。通过一系列活动,逐步将核心价值理念渗透入师生心中,并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为,大大增强了凝聚力、战斗力,推动了学院的科学跨越发展。
学院每年积极参加省文明风采大赛。目前,学院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第八届江苏省中等职业学院“文明风采”竞赛的通知》精神,积极组织推选优秀作品参加2016年全省第八届“文明风采”竞赛活动。通过各处室、系部自行组织初赛,根据报送作品数量分配,遴选优秀作品交至团委。团将在报送的50余件作品中进行评选,选送30件优秀作品参赛。
学院学生会由八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主席团、秘书处、学习部、文体部、生活部、宣传部、纪检部、广播电视台。院学生会成员规模60人,各系部学生会成员规模40人左右。
学院志愿者协会目前拥有志愿者2800余人,其中活跃成员约1200人,年均志愿服务各大市级活动、敬老、协助交通等约1600人次,学院志愿者组织获评“江苏省优秀志愿者服务组织”、 “扬州市优秀志愿者服务组织”等称号。
3.6党建情况
一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领会《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规定文件,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创新方式上党课,充分利用“党员统一活动日”平台,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通过自学、集中学习、专题讨论、观看专题影片等形式深入学习各类规定材料。举行了“我是党课主讲人”微型党课竞赛,邀请扬州及仪征专家分别作党建专题讲座。
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和党风廉政责任制的全面落实。以《廉洁自律准则》为准绳,以“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活动为主线,以抓教育、抓制度、抓监督为重点,转变工作作风,强化责任,务求实效,进一步把反腐倡廉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年初学院党委与各支部签订了《2016年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将领导干部和各支部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方面的责任细化、量化,落实到每个部门、每名干部和每个党员,保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效落实。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正反两方面典型事例,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有力地促进了学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4.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2016年新增校企合作10家,开设“冠名班”达16个,2016年举办校园招聘会近5场,40多家企业进校参加校园招聘会,毕业生供不应求。
4.2学生实习情况。
2016年符合顶岗实习推荐的学生按照学制要求的时间节点陆续进入相关企业实习,学生以过硬的技能水平和职业核心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许。
4.3集团化办学情况。
为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办学道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作为扬州市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同时作为职教集团汽车专业中心校,学院根据扬府发(2014)37号文件《市政府关于组建扬州市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意见》精神,积极推进我市职业院校汽车专业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拓展专业改革试点,指导本专业的课程教材改革和培养模式创新,扎实推进公共实训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师资共享平台和产学研平台等四大平台建设工作,为促进扬州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5.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学院近年来不断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培养比例已占全体学生的75%以上。较好的满足了地方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8%。
5.2社会服务
2016年学院与市经信委、市妇联、市人事局、市民政局、市统计局等部门合作,共举办各类培训 9 个;与上汽仪征分公司、大众联合公司、海天铝业等企业合作举办各类培训 4 个。其中,举办企业发展名家讲坛3期,人数达 1200人;开展企业大讲堂1期,人数为 200人;举行创业培训6期,人数为780人;开展退役士兵技能培训 61人;二手车评估师培训 38人;汽车美容培训 30人;生产线调配工培训 150人;企业班组长培训 35人;育婴师培训2期 60人;上汽登级工培训 200;统计员培训 200人。
5.3对口支援
2016年对口支援工作,学院招生就业部门积极开展对西部地区的教育帮扶工作,上半年专门赴甘肃省通渭县、岷县等革命老区,青海省海南州各县开展招生就业帮扶宣传工作,不断拓展东西部院校对口帮扶和校际帮扶工作,首批甘肃通渭籍学生毕业和100%在江苏就业,部分藏族学生在江苏就业后已走上企业管理岗位,合作成效得到了西部地区主管部门和合作院校认可和赞许。
6.举办者履责
截至10月31日,学院生均拨款为5000元/人,项目投入总金额为3000万元。
为进一步提高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学院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今年5月份出台《仪征技师学院创新工作方案》(试行),6月份出台《仪征技师学院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实施方案》,8月份出台了《仪征技师学院班主任考核细则》(试行),8月份《仪征技师学院实训6S管理考核奖励方案》,10月份出台《仪征技师学院内部控制工作方案》。各类政策文件的出台,有效规范了学院管理。
7.特色创新
【典型案例一:“冠名班”试点模式,校企双赢】
(一)合作思路及背景
为贯彻执行“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的相关要求,学院汽车专业加强与坐落仪征的上汽公司、联合大众和上海汇众等三个汽车制造厂家以及周边品牌4S店的全方位校企合作,与他们共同实施多学期、分段式的“工学交替”教学组织形式,通过课程优化、强化实训等手段,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递进、逐步提高。2011年学院与上海大众冠名班签约仪式正式启动。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引入德国满师证书(IDK)论证体系,植入上海大众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和评价体系。学院力求通过多方共同培养模式,打造出一批能适应企业管理岗位和基层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的适用型汽车维修(返修)技术人才。
(二)合作创新及实施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完善相应的校企合作组织和运行机制,形成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行“专业+订单企业”“专业+系办产业+合作企业”等“系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形成教学内容理实交替、教学场地校企交替、教学时间季节交替紧密协作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参加专业指导委员会,全过程参与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围绕实际工作岗位职业活动的各项工作任务、项目及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设置课程及实训实习项目,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
2、教学过程改革
系部迅速而准确地明确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能力标准,采用整合的能力观,通过对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结合。“冠名班”教学过程实施,按照上海大众培训中心要求,学生们的学习过程需要不断加强六步法工作思维模式,即: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以完成一项企业完整的工作任务过程来安排“一体化”教学,不仅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非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合作,以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内容重组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必将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在课程结构上,除了基础文化课、德育课程和部分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设置借鉴了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针对汽车各系统的特点分为14个学习领域的模块教学,注重理实一体,“做中学,学中做”,所有课程都是围绕实际工作中即将遇到的问题而展开,由问题导入,逐渐引出相关相关的理论学习,最后归结为如何解决问题和学生的综合工作能力培养上来。
在评价模式改革中,平时的工作页、企业工单、任务计划书、自评、互评、成绩综合表等,都来自于冠名班项目组教师与企业培训中心的相关人员共同编制;期中、末的试卷,不仅要达到上海大众“无复习课”的考核要求,试题编制完全采用“德国机动车技师手工业行会-下萨克森州中部 和奥斯纳布吕克-机动车维修技师”中期考核试卷模式,重点考核学生对于单元项目处理中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理论知识的运用。学业中需要鉴定国家认可的汽车维修初、中、高级证书和德国汽车满师证书(该证书全称为:“德国汽车机械电子工程师资格证书”,这是经德国手工商会认可的、通过严格的满师考试才予以颁发的资格证书,含金量远远高于普通的培训证书),同时优秀毕业生也有机会被推荐至德国工学交替半年。
3、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系企一体”的模式优势,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完善“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制定企业兼职教师聘用、培养与考核评价管理办法,探索建立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技能课兼职教师的长效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大量聘请合作办学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技能课和顶岗实习的兼职教师。通过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到合作办学企业顶岗实践、参与企业技术研究、国内外学术交流与进修等形式,着力提高专任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
4、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总体布局采取自建、共建、捐建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源高效”,按照实训任务所需资源相近的原则分区域建立学习训练区,避免重复建设,体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其效益。实训基地内教学内容实现“做学合一”,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训练区布置与车间一致,实训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和应用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具备“系统性、生产性、开放性”特征的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以专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专业”的思路,创新“系企一体”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设“产学一体”的、满足学生综合实训和生产实习需要的系办产业。
5、德国“双元制”本土开花
“冠名班”每学期均有2周在校外大众汽车(仪征)五厂实训环节,旨在通过“工学交替渗透”,培养学生专业岗位技能,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在第六、七学期,根据教训内容和学习领域的能力要求,这两学期学生会有10-18周的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岗位锻练,拓展和提升专业技能,养成职业习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综上所述,学院汽车工程系上海大众“冠名班”的“订单”模式做到了:培养方案校企共订,即针对企业的相关岗位,校企共同制定包含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学方法、评估标准等在内的一整套培养计划;教育资源校企共享,企业不仅将自己先进的技术和企业文化传授到学院,提升了学生对这个企业的认可度和忠诚度,先后由企业为学院提供10余辆大众车系碰撞车辆和专用工具、维修资料,企业车间成为学生顶岗实训基地,企业技术骨干成为学院兼职教师,学院选派骨干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开发和为企业培训员工;教学过程校企共管,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招生计划、日常行为规范、顶岗后的工资待遇等管理和考核办法,企业还设立了奖励基金,用于鼓励“冠名”班的学生和教师;学生就业校企共管,参与订单培养的学生就业意向明确,便于学院进行集中管理等。
“冠名班”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一种冠名形式或品牌借力,更重要的是在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下,为我系拓宽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提供新的作证,将会为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吻合度、贡献度,注入新理念和积累新经验。
【典型案例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新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我国制造业已开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作为制造业核心专业之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不仅需要员工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具有团队合作和敬业精神,拥有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因此,迫切需要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改变培养模式提高质量,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仪征技师学院作为江苏省首家县域技师学院,在2010年就与扬州中德技师学院、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合作,引进双元制教学模式,但因没有企业参与,培养学生还是以学院为主。机电一体化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实施,得益于上海大众落户仪征。作为中德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对双元制教育认同是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落户仪征后便开启了与仪征技师学院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索之旅。
一、开设机电一体化“大众冠名班”
上海大众仪征工厂是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首家标杆工厂,落户仪征后,需求量最大的就是一线技能工人,但囿于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仪征技师学院培养的学生并不能满足上海大众的需求,经双方商定采用双元制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2011年9月,上海大众在仪征技师学院开设了首届机电一体化“大众冠名班”,这个冠名班和其他企业冠名班区别在于:一、所有学生均是普高毕业生;二、30名学员由上海大众从200多名学员中通过笔试和面试选拔而来;三、学员入学便和上海大众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即为大众正式员工;四、学员培养由双方共同完成。这和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企业招聘学员,然后委托职业学院培养完全一致。
二、学院和企业共同开展“双元制”培训
仪征技师学院和上海大众联合组建“校企教研组”,按照上海大众标准,共同编写相关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学生经三年半学习后,通过校企双方共同考核的学员除获得国内技能等级证书外,还可获得德国AHK职业资格证书。上海大众每学期安排两名德国专家来学院进行为期6周以上的教学,德国专家不仅直接参与教学,还会帮助冠名班项目组修订教学计划,建设校本课程,指导项目组教师,明确AHK考试项目等。教学时注重学员职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采用学习领域、项目教学法、六步教学法等方法实施教学。学员每学期还要到上海大众培训中心或生产线学习实践一个月,在大众培训中心有专门的培训讲师和指导师傅,培训设备非常专业、齐全。学员在企业学习期间有培训中心理论学习,也有生产线现场教学,实习的生产线定期轮换,学员可以学习生产全过程。
三、开展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培训能力中心”合作项目
2012年9月,大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仪征市人民政府、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仪征技师学院五方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启动大众汽车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培训能力中心”合作项目。首批共有12名成员参加培训,其中学院8名教师,企业4名培训师。培训分别在仪征、上海、德国进行,有双元制理论培训、授课技巧培训,也有新技术新设备培训,还有德国本土培训。这个项目开创了大众公司在人才培养史上的新模式,将把大众汽车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到教师培训中,通过课程研发和教学模式的开发,培养参与该项目的职业学院教师和大众汽车集团的中国员工,使专业培训更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并最大范围地推广使用。
四、学院建立“大众汽车机电一体化能力培训中心”实训基地
仪征技师学院和上海大众合作还有一个创新之举就是:学院在建设新校区时,根据企业需求建立了“大众汽车机电一体化能力培训中心”,设机械加工、机电控制、电气动控制、机电一体化调试四大功能区,采用德国双元制学院模式设计,便于实施一体化教学。2014年能力培训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为冠名班学员提供了更加优良的实训设备和实训条件,培养出来的学员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动手能力,都明显优于其他学生,符合上海大众的用人需求。
通过以上创新合作模式,仪征技师学院和上海大众校企合作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新模式正在成型。2015年2月首届机电一体化“大众冠名班”学员正式毕业,全部进入上海大众工作。学员到企业后工作适应性非常好,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上海大众高度认可。仪征技师学院与上海大众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新模式将持续进行下去。
8.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8.1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招生就业工作方面。招生专业宣传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外部招生市场有待进一步挖掘,扬州大师以内有些职校招生行为不够规范;优质就业、高端就业有待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需进一步提高,导致招生数量下降明显。
二是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缺乏考核机制,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教学质量提升不明显。
三是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课程设置还不尽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安排还未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不均衡。因企业对高学历和强技能高职高专学生的需求,加上企业工学交替安排的困难性、部分企业行业缺乏提前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有些欠缺。
8.2改进措施
一是大力加强专业宣传,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招生秩序的监管,规范招生行为,有针对性地拓展外地生源市场。在就业方面,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引入更多优质就业企业,加强校企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用优质就业企业增加职业院校的吸引力。
二是强化教师管理和监督,实施公平的管理制度,用杠杆激励教师提升专业水平,有效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加强教科研的投入,有效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对教师形成合理和公平的评价机制。
三是合理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要与市场相结合,更多的加入实践性的课程。对于教师备课、上课内容要进行跟踪,提升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从而课堂教学效果。
四是中职学生工学结合,需要强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专业指导委员会、教职员工和学生等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多角度多形式接触企业,不拘一格寻找校企合作伙伴,取得企业的支持,建立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融汇各种资源,提升内涵,同时学生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活动形式还需要创新。